查看原文
其他

文院之声 |浙江大学文学院“有闻”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讲 “‘北京学’里的艺术问题”成功举行

2022年11月15日晚,浙江大学文学院“有闻”系列学术第四讲讲座“‘北京学’里的艺术问题”在云端成功举行。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郁教授主讲,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翟业军教授主持。

孙郁老师从广阔的学术背景和学科发展史角度提出“北京学”正在逐渐成为多学科交叉的显学,并与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和现代学术史紧密关联。他提出广阔的艺术问题应进入现当代文学研究视野,分享了关于“北京学”里的艺术问题的五点体会。




第一,北京城及文物保护理念。保护老北京,保护文物,本质上是几代知识人在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精神。北京的文化建设与艺术创作,单一地讨论老北京,或是单纯地描述新北京都不全面。如何认识北京城市,如何进行北京城市的定位,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,由文物界发起的保护老北京的活动,涵盖面很广。

第二,北京记忆。相较于其他城市史研究,“北京学”里的艺术问题更丰富复杂。不仅有内部的视角,还有外来的视角。梁实秋、老舍先生等人的书写,成为老北京人的记忆材料。外来的视角更别有意味。如奥地利学者、古典语文学家雷立柏的《我的灵都》,不仅具有浓郁的史学意味和良好的文学性,作品还探讨各种西学要素如何进入北京文化,又如何发现老舍、汪曾祺等中国作家没有记载的北京遗迹。 

第三,北京艺术研究的文化经纬。北京城市内蕴丰厚,北京艺术兼具保守与先锋,时髦与古典,冒险与守成等品格。如京戏,现在大部分研究只涉及到舞台、演员、剧本等舞台内容。而靳飞在《冯耿光笔记》提出没有冯耿光就没有梅兰芳的观点,提示学界关于梅兰芳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梨园单一维度。京戏的历史还涉及到金融界与艺术界互动的时代背景。北京的艺术景观包括世俗社会与上流社会,艺术家与学者,大学环境与市井的风采等诸多层面。

第四,“北京学”的大学研究。孙郁老师以陈平原大学文化研究为例,谈到北京先锋性和传统构成张力的文化特性。北京的古老文脉,既在文物的世界里,也在大学的讲坛上,甚至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。从京派到“新京派”,体现了北京文脉的延续,如格非和李洱等大学教授作家的写作,他们在知识论和词章学等方面表现前沿性。

第五,“北京学”研究的及物性与不及物性。与当下从词章到词章的不及物研究不同,“北京学”开始出现风物、名物、器皿、出土文献等博物和考古学方面的研究倾向,此类研究拓宽了文学审美空间。其中最有意味的是文物研究的学术思维,或许将是拓展“北京学”研究的新路径。孙郁老师希望现当代文学研究多关注到及物研究,通过与“物”相关的词章研究,发现母语魅力与另一种美。



一小时多的讲座,孙郁老师通过“‘北京学’里的艺术问题”这一话题,阐发了当下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在史料的丰富、视角的转换和方法创新等多方面的新探索。这场讲座带来的头脑风暴引发了热烈讨论。孙郁老师就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,与会师生纷纷感谢孙老师带来的学术盛宴,讲座圆满结束。


撰稿:薛颖涵

编辑:林媛媛

审核:楼煦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